康复医师的“独家秘笈”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通知给出近期目标:力争到2022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
康复医学科到底是什么?康复医师能干什么?恐怕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不少人觉得康复医师就是给患者掰掰胳膊拽拽腿,这个观念就太过时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潘钰说,从困扰中年人的腰痛到老年人脊柱和四肢关节退变,再到肿瘤等特殊人群的术后康复,康复医师几乎全能做,很多人还有“独家秘笈”。
最近,记者探访500平方米的清华长庚康复治疗室,了解到了康复医师的“与众不同”。
秘笈1
火眼金睛识别腰痛
“大夫,我这腰痛就是因为前两天搬东西累的,这歇几天也没好,孩子非让来看看,是不是腰椎间盘突出了?”诊间里,潘钰还没开口问诊,患者李女士就“自诊”起来。
“腰痛不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我来给您检查一下。”潘钰让病人做了弯腰、伸展和旋转腰部的动作,在病床上检查腰部痛点。“这应该是腰椎小关节病变引起的疼痛,不是腰椎间盘突出。来,再给您做一下功能评估。”
潘钰带着李女士来到旁边的康复治疗室,指导她穿上一件连着各种导线的“小马甲”。这是一台可穿戴式机器人,通过几个设定动作便可完成腰部功能评估,腰椎哪里活动受限,哪块肌肉力量不足,哪块肌肉过度使用一目了然。测试完毕后,电子化处方发送到医师的手机上,一份康复处方也同时完成了。
“针对小关节病变引起的腰痛,康复科里有一套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潘钰解释,先用药物和物理因子治疗止痛,再进行运动疗法训练提高腰椎功能,最后再结合家中练习预防腰痛复发。
在潘钰看来,九成腰痛患者都可以通过康复治疗得到改善。“虽然大家都说腰痛,背后的原因却千差万别。”潘钰说,大量的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康复医生们练就“火眼金睛”,通过脊柱运动功能评估、姿势评估、生物力学评估,再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信息,就能对疼痛进行分层诊断,明确疼痛原因,制定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
康复治疗室里,所有康复训练都一对一指导,潘钰直言“康复医师不够用”。给予腰痛患者精准有效的康复处方,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改善腰椎功能是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日常工作,康复治疗还会把患者的生活“管起来”,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站、坐、卧、行姿势,最大程度预防腰痛的复发。
秘笈2
“打一针”恢复偏瘫手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医学科,有北京首个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痉挛门诊。自5月31日开诊以来,这里的患者几乎就没有断过。
注射肉毒毒素,是为了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潘钰解释,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患者在康复期很容易出现局部肌肉痉挛,主要表现就是手指屈曲、挛缩握拳,走路时手部像挎着一个篮筐;或者腿部出现“划圈”步态,走路慢,容易跌倒。出现肌肉痉挛,就意味着手部或腿部无法实现正常的生理功能,也就无法进行下一步康复,因而是康复的第一只拦路虎,必须解决掉。
家住昌平的郑大妈坐在诊室里,腿上贴着两个刺激电极,看着屋子里的超声仪、肌电测试仪,还有潘钰手里握着的小针筒,郑大妈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今年春节期间,郑大妈因突发脑卒中被送到医院,好在抢救及时没留下什么后遗症。不过这个月,她觉得左腿僵硬,走路很费劲,手也紧紧地握紧拳头打不开了。这也是她第一次注射肉毒毒素。
“不用紧张,有这么多高级设备帮忙,注射很精准,之后您走路功能也会很快恢复的,”潘钰边安慰郑大妈,边用超声探头精准定位。在超声、肌电图和电刺激的引导下,肉毒毒素被准确地注射进腿部和上肢的12个靶点肌肉。“一个多小时的治疗是一个体力活,但更是一个技术活,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对出现问题的肌肉进行精准定位,这样才能实现以最少的药量达到最好的功能。”潘钰说。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治疗室,随处可见各种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技术也已经装配到部分康复机器人中,帮助偏瘫患者恢复手功能和踝足功能。“脑机接口通过分析脑电波,可以明了患者在想什么,进而帮助患者指挥机器,对患体进行康复训练。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中,大脑和患体之间可以逐步建立有效的连接,达到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潘钰说。
秘笈3
康复手法治疗帮患者“消肿”
“闯过了癌症手术这一关,没想到被淋巴水肿给折磨坏了,有时候真感觉过不去了。”做完子宫颈癌手术的张女士看着自己如“大象”一般的腿,向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技师孙小花倾诉着。
淋巴水肿是乳腺癌、妇科肿瘤患者等最常见的手术后遗症,这类恶性肿瘤手术往往需要切除病灶附近部分或全部的淋巴结,术后再进行放疗或化疗,病灶附近的淋巴系统因受损而引起继发性淋巴水肿。“这种疾病非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治疗方法其实并不难,通过手法治疗,一个月内就能显著改善水肿和皮肤纤维化的情况,可惜很多患者并不知道来康复医学科看看。”潘钰说,科室里的患者大多是口口相传介绍过来的。
淋巴水肿治疗需要轻柔的手法操作和全身治疗。“综合消肿疗法非常有效。”孙小花介绍,这一套综合治疗包括淋巴引流、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运动、日常护理、穿戴压力衣等,单单通过手法和仪器辅助淋巴引流这一项就需要一个小时,随后的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共需要七层,每个患者的康复治疗时间最短也需要一个半小时。一整套流程下来,康复师常常累得直不起腰。
提醒
早发现早识别是关键
早发现、早识别是提高康复疗效的关键因素,越早进行康复干预,康复治疗的时间越短,康复疗效越好,医疗花费更少。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康复疾病谱、康复治疗理念和康复治疗技术的变化真是一天一个样。”作为中国第一批康复医学专业的博士生,潘钰很感慨,帮助更多的病人康复和培养康复人才这两件事儿很重要,迫在眉睫。现在的康复医师,不仅可以帮助偏瘫和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康复,在脊柱关节退变、运动伤害、肿瘤、老年衰弱、儿童发育迟缓等领域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手术并不意味着治疗结束,对于康复医师来说,这还仅仅只是开始。”(记者 杨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