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需要全民参与
制图:王美华
当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第9版《全球糖尿病地图》,2019年全球约4.63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将有7亿人患有糖尿病。值得注意的是,79%的糖尿病患者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2019年全球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医疗保健支出达到7600亿美元,占全球卫生总支出的10%。
肥胖控制得不好,糖尿病预防就是空话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2%。糖尿病的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2020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肥胖控制得不好,糖尿病的预防就是一句空话。”在日前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的致敬胰岛素发现100周年媒体交流会暨2021“健康中国E起来”糖尿病科普活动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在启动会上表示,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大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途径。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慢性病的防治是关键。”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指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针对这一战略,我们要大力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推动大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一场全民参与的健康革命。”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将会引起慢性并发症
“100年来,糖尿病治疗取得了重大创新和成就。然而,患者在日常管理糖尿病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纪立农表示,糖尿病的管理较为复杂,尤其在病程发展到晚期以及存在合并症的情况下,它涉及很多决策,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监测进行剂量决策、剂量决策之后如何落实等,这里不但有医生的因素,也有患者的因素。
“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如胰岛素认知、生活管理、注射问题、不良反应与方案复杂等,导致中国患者胰岛素治疗起始普遍偏晚。”纪立农介绍,很多患者在血糖控制不理想、口服药已经无药可用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到10%的时候才开始用胰岛素,这导致糖尿病的规范治疗明显延缓。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7%的时候,口服药治疗不达标就开始使用胰岛素,会使患者暴露在高血糖时间大大缩短,这样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将会引起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增加医疗费用。”纪立农表示,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沉重,慢性并发症是主要原因。据统计,如果每100万中国糖尿病患者提早5年获得规范治疗,无论是及时接受胰岛素治疗还是及时接受其他治疗,只要按照指南,不达标的时候开始对治疗进行强化,可以节约并发症治疗费用约37亿元。
“胰岛素的花费并不比口服药贵,且已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及早起始胰岛素治疗将带来更好的健康获益。”纪立农表示,虽然及时使用一些药物导致用药数量和用药时长增多,但是用药上的花费远远低于治疗并发症的花费。
努力让糖尿病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100年前,确诊糖尿病相当于给病人判了死刑,胰岛素的发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开启了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旅程。
100年来胰岛素不断升级换代,对此,纪立农表示,每一代胰岛素都试图为糖尿病患者带来自由和灵活性,并减少导致低血糖的风险。在获得理想的胰岛素、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的道路上,每项进步都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早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胰岛素给药装置经历了从机械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帮助糖尿病患者优化了用药体验,使糖尿病的管理更简单、更安全。
“虽然糖尿病现在还无法根治,但我们希望糖尿病患者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不受日常注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困扰。”纪立农表示,这需要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监测和有效治疗,开发新的糖尿病数字化工具和治疗技术,简化糖尿病管理,“现在有很多新药物可以明显减少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心衰发生的风险,还有越来越好的胰岛素,比如一周注射一次的胰岛素正在研发,这样能极大地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让病人治疗起来更轻松。”
纪立农呼吁大家共同携手,通过政策、家庭环境、社区糖尿病管理以及医院糖尿病诊疗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做好健康管理,使糖尿病患者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