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健康频道>> 大图右侧

夏至,拒做“湿人”

2021-06-16 11:29:2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本报记者 陈晶

  夏至即将来临,气温明显升高,雨水开始增多,湿热之气交结,气候闷热潮湿,人体也会受湿气影响。据现代医学统计,多种疾病与湿气有关,如肥胖、腹胀、湿疹、皮炎等。所以,此时养生除湿是关键。

  清热去湿是夏至养生调理的重点,须因人而异

  “人们起居饮食稍有不慎,容易感邪犯病出现身体不适。如湿热之邪内阻脾胃,则会食少便溏,腹痛腹泻;湿热湿毒外郁肌肤,又会致湿疹疮疖,肤痛肤痒。湿热是夏至时期的气候特点,因此,清热去湿,护肤防病是此时养生调理的重点。”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主任医师成杰辉提醒,此时若清热贪凉过度,或者除湿排汗过多,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损阳、耗气、伤津等,故调理养生还须因人而异,主要是把握好尺度。

  “起居上,注意天热贪凉勿受寒。”成杰辉说,夏至后气温明显升高,天气较为闷热,许多公共场所都已开空调降温,人们回家后也常常开空调或电扇来纳凉驱热。但长期处于寒凉的空调环境下,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尤其是汗出湿衣,毛孔舒张时突然进入空调场所更让寒气乘虚而入,容易引发感冒。建议把握好以下原则: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室内温度不宜低于26℃,温差过大易使人体感到不适,温度过低又易使人着凉生病;不要让空调风口对着头部及背部直吹,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背部属阳,均为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以上部位当着寒风直吹,会直接损伤人体阳气,引发头痛、背痛、身痛、关节痛等各种痛证;开空调的房间不宜长期关闭,应适时开窗或开门通风,以利空气交换,浊气排出,特别是家中或单位有人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时,要避免开空调,以免空气不流通造成交叉感染。另外,夜间开空调睡觉时应穿长裤及有袖上衣,并盖上被子,以免熟睡时人体阳气内藏,抗寒能力下降,更易受寒着凉。

  “运动排汗除湿勿过量。”成杰辉说,夏季炎热,人体阳气走于肌表,毛孔舒张,本就容易出汗,常常表现为动则易汗,这是人体汗出泄热,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的过程。此时湿热气候明显,适当出汗确实有降低体温、排出湿气的作用,但出汗除湿应有度,一旦汗出过度反而容易损伤身体。如运动出汗过多,身体会感觉疲劳、乏力,甚至气短、接不上气,这是气随汗泄过多,耗损了人体元气,气息虚弱的表现;如运动汗出不止,继续泄汗,就会出现气随汗脱,人体津液大量脱失,血容量下降,会进一步发展为休克、晕厥等急危病症。所以,这时运动需要把握好尺度,不宜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锻炼,运动强度也不宜过大,不宜出汗过多,不能片面追求多出汗、多除湿的运动效果,总以运动后身体不感明显疲乏、气短为度。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等身体不适,要马上停止运动,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运动出汗后应及时补充水分,特别是出汗较多时可喝适量淡盐水以纠正身体钠盐的丢失。运动后汗出湿衣也要及时擦干身体,换上干爽衣服,以免出入空调场所或吹风纳凉时着凉感冒。

  夏至祛湿邪,饮食是关键

  人体湿气重的话,往往食欲会变差,甚至引发肠胃炎,所以要想祛湿邪,饮食是关键。

  “饮食须清热利湿助运化。”成杰辉说,夏至后天气炎热,雨水较多,湿热之气较重,人们常感疲倦易困、食欲欠佳,特别是饮冷喝冰后胃肠消化功能更差,容易出现便溏便稀,甚至腹痛腹泻症状。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此时湿热之气突出,湿热困脾,还可见口苦口干,舌苔黄腻,小便黄赤等症状。因此,夏至后饮食调理应以清热利湿,助脾运化为基本原则,可吃冬瓜、薏仁、扁豆、赤小豆等食物以清热利湿,淮山、芡实、茯苓、莲子等食材以助脾运化。天气炎热时还可吃西瓜、海带、绿豆等食物以消暑降温。但是,西瓜、海带、绿豆均为较寒之物,不宜晨起空腹进食,以免食物寒凉伤及脾胃,损伤人体阳气,引发胃寒腹痛症状。对于一些体质虚寒或胃寒的朋友在湿热天气烹制消暑降温,清热利湿汤水时,可适当放入生姜、陈皮等温性食材,以减轻汤水寒凉之性。另外,对于部分凉性食材经炒制后也可减轻其寒凉之性,如薏仁、扁豆用锅干炒至微黄后再作煲汤之用。

  成杰辉为大家推荐三款食疗方:

  荷叶山楂茶。干荷叶5g,干山楂5g,陈皮3g,把它们放入茶杯内,沸水冲泡15分钟,加糖适量调味,代茶饮。适合湿热内阻,食欲欠佳之人饮用,具有清热化浊,理气开胃之功效。

  薏仁绿豆粥。薏仁100g,绿豆100g,白米150g,薏仁、绿豆洗净分别浸泡1小时,白米淘洗干净,在煲中加水2500ml,先煮绿豆至裂开,然后加入薏仁、白米,适时搅拌,煮至粥成,加糖调味即可食用。适合湿热内阻,外发疮毒之人食用,具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

  木棉赤豆脊骨汤。干木棉花60g,赤小豆50g,陈皮10g,蜜枣3枚,生姜3片,猪脊骨500g,把上述材料洗净后放入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适合湿热内盛,皮肤疮痒之人食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

  “此外,土茯苓也是这时的除湿‘神器’。”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黄穗平介绍,土茯苓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因其外形跟茯苓相似,故得名土茯苓。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渗湿利水的功效非常强,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等作用。夏至后闷热潮湿,不少人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热痱、痤疮、湿疹、外阴瘙痒、脚气等湿气缠身的症状,这时候可以煲汤加点土茯苓,除除湿气。土茯苓除了煲汤或煎液内服,其煎液还可以外用熏洗局部皮肤病变处。它还可用于治疗皮肤疮毒、淋巴结肿大、梅毒、汞中毒等,现在也常用于治疗多种泌尿系统疾病或性病。经常皮肤长疮且红肿热痛明显的朋友们可以用土茯苓搭配金银花煮水饮用和外洗,清热解毒可消疮。

  勤洗换衣防皮肤病

  “除湿,还需勤洗换衣防皮肤病。”成杰辉介绍,夏至时节湿热较重,出汗较多,皮肤潮湿,蚊子、螨虫及细菌等蚊虫微生物活跃,容易引发湿疹、体癣、疮疖等各类皮肤病。中医认为,湿热之邪与风相搏,郁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胃肠有积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邪气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致病。因此,勤洗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少吃辛辣、燥热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是预防上述皮肤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衣物材质的选择,尽量穿着透气性好、吸汗较佳的衣服鞋袜,才能避免湿气郁积。全棉材质的袜子、衣服最好,且不易引起皮肤敏感。衣物鞋袜要常换常晒,家中床单被褥、沙发外套等也要经常换洗。一旦出现湿疹、体癣等瘙痒性皮肤病,可使用祛风、除湿、止痒的中药外搽,未确定诊断前慎用激素类药膏外涂,最好能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如已患上皮肤病,则不要吃刺激辛辣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