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健康频道>> 健康书架

柳斌杰:武汉抗疫,中国作家没有缺席

2020-10-10 17:20:38 来源:新华网 我有话说
0

  武汉纪事/李春雷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是在同磨难做斗争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而疫病就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共同敌人,在历史上多次改变过人类、国家的命运。

  刚进入2020年,也就是中国己亥与庚子之交,武汉暴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凶猛,全国震动,世界瞩目。

  疫情之初,人们对这种新病毒知之甚少,对新病毒传播之快、危害之烈,有着谈毒色变之感,人人唯恐避之不及。但就在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之初,却有一批批行色匆匆的逆行者进入封城的武汉,他们有:

  最早进入武汉对疫情做出正确分析判断、提出紧急应对措施的院士、专家;

  亲临疫区指挥抗疫、慰问群众和医护人员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来自四面八方的向公众介绍抗疫斗争现场的新闻记者;

  支援武汉抗疫的人民解放军队伍和祖国各地的医疗救护队;

  建设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民工;

  运送来自祖国各地抗疫物资的工作者;

  支援武汉抗疫的志愿者;

  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深入疫区采访创作的中国作家。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就是这支特殊队伍中的一员。他是中国作协组织的赴武汉作家小分队成员之一。

  逆行者们的铿锵脚步声向疫区民众传递出一种关爱与信心:党和政府、全国人民是你们的坚强后盾。有这样强大的后盾,封城的武汉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资料图片:作家李春雷(左)在采访中

  疫区采访创作不同于以往,尽管进入疫区的作家们有心理准备,但实际情况比他们想象的更严峻。寻常的一日三餐不存在了,代之以面包和水;宽敞的写字台没有了,连座椅也没有,只能用纸箱来凑合;外出采访不是件潇洒自如的事情,采访者要冒着被病毒感染的极大风险,除了戴口罩,还要进行从头顶到脚底的最为严格的消毒。最难度过的还是孤独:除了采访写作,平日一个人独坐陋室,正常的人际交流没有了,连电视、广播、报纸也没有,整整一个多月。

  但正是在这样一种非常态的、连归期也一再推迟的艰难环境中,李春雷写出了一篇篇以人物为主的报告文学作品,以他亲临现场采访的所见所闻,传递出武汉抗疫的真实信息,给世人展示出一个不屈的武汉。

  在他的笔下,人们听到了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感染者、总共救治2220名新冠肺炎患者的金银潭医院的身患渐冻症的院长张定宇在大灾难来临时有条不紊指挥全院救治患者的坚定声音;人们听到了最早发现疫情苗头并坚持上报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颇具男子气、被人称之为“继先兄”的爽朗声音;人们听到了援助武汉的、不好意思穿纸尿裤的男护士张明轩略带腼腆的声音;人们听到了为救治患者时方便,把一头漂亮头发剪去、剃成光头的“90”后女护士肖思孟清脆的声音;还有作者在武汉采访创作期间听到的春天鸟儿鸣叫的声音,和他对这次严重疫情思考的肺腑之言的声音……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声音,人们看到了李春雷笔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和武汉大疫期间万众齐心协力奋战疫魔的情景。而这种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和疫情期间武汉奋斗的生机,只有经过面对面的交谈、近距离的观察才能写出来,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这样的创作态度,让人想起汉代的史官司马迁。司马迁为了写好历史,不畏路途遥远,亲临历史事件发生地考察采风,访问了口传历史的许多长者,写出了带有温度的史书《史记》。正因如此,《史记》成为后世文史典范。

  李春雷在武汉疫情严重时入汉,采写的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报告文学作品相继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一些主流媒体发表,广获好评。现在,从李春雷在武汉期间创作的作品中挑选出18篇集结成《武汉纪事》。这是他,也是中国作家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一份出色答卷!正如作者所言:“大疫期间,逆入武汉,也许是我一生最重要的决定。也有恐惧,也有反悔,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是一个真正的纪实作家见证历史、记录历史的最佳位置!义不容辞,虽死不辞!”

  这正是中国作家的使命与担当,是他们留下了武汉人民抗疫斗争的真实记录。

  我们深感欣慰,武汉抗疫,中国作家没有缺席!

  我们祈愿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的斗争,早日取得胜利,恢复人类健康、幸福、平安的生活。(文/柳斌杰作者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

    注:本文原为《武汉纪事》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