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缺位的挫折教育
李惠君
日常生活中,面对同一件事,不同人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同样是作弊被抓,有些孩子情绪低落一阵后,就过去了。但是,个别孩子可能会做出极端的选择。
近期,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几起悲剧性事件虽诱因不一,却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挫折教育的思考。
挫折 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近期,笔者进行心理辅导时遇到几个前来求助的学生,原因都与无力应对挫折有关。中考在即,小明因为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感到十分沮丧。老师和家长的指责,让他的心情更是沉到谷底;晓云哭诉自己被老师当众训斥后的委屈和羞愧,觉得没脸再面对老师和同学,校园生活倍感煎熬;经历了宅家上网课、延迟开学、开学后成绩下滑等挫折后,小雯的情绪濒临崩溃……这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表面原因千差万别,但是共同内因是抗挫力较差。
所谓抗挫力,也称心理弹性能力,指的是人在面对逆境时的处理应对能力。心理研究发现,面对挫折与困难,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是抗挫力的高低。抗挫力强,可增强个人的生命力,提升个人直面挫折和挑战的勇气与智慧。
研究表明,影响人们抗挫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其中,危险性因素指的是个体生活中出现的不利因素,比如疫情来袭、考试失利、遭受批评等容易引发压力的事件;保护性因素指的是减轻挫折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使人积极适应变化、健康发展的一系列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优秀品质、温暖的亲友关系和社会稳定和谐三类因素。保护性因素越强大,人的抗挫力就越强。
原因 是什么影响了孩子们的“抗挫力”?
在生活中接受挫折与失败的历练,是人们一生的必修课。从过去媒体报道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青少年的抗挫力较差,主要原因是影响抗挫力的危险性因素被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过分强调成功的社会文化,给孩子带来压力和错误认知。在过分强调成功的社会文化中,很多人生活在压力中,对失败和挫折产生排斥心理。一些孩子也形成了“输不起”的心态,不能接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因此产生了严重的羞耻感和挫败感,让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更加雪上加霜。
第二,家庭学校的过度保护,导致一些孩子抗挫经验匮乏。部分父母的过度包办和溺爱,让一些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心理较为脆弱。一些学校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敢放开手脚严格管理,生怕学生闹出极端事情。以上因素都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自然经历挫折的机会,造成他们抗挫折经验严重匮乏。需要独自应对挫折时,一些青少年常常束手无策。
第三,对挫折教育的认知存在误解,缺少对挫折教育的正确引导。有些人误将挫折教育等同于刻意的打击教育和痛苦教育等。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老师一味说教或指责,缺乏共情和正确的指导,让孩子更加郁闷无助。
其实,所谓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让孩子吃苦受累,更不是刻意打击他们,人为给他们制造痛苦。挫折教育是当孩子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教会他们积极应对,利用挫折发生的时机趁势而为,让孩子经一事长一智。
对策 学校和家长应该这么做
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和家长要掌握挫折教育的方法,在增加保护性因素上多做功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孩子提升抗挫力。
第一,提升认知水平。知识就是力量,认知决定格局。两个认知方法可以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一是用理性思维提升理性判断力,承认自己的局限和平凡。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一部分人能小有成就,有大成就的人寥寥可数。既然大部分人生而平凡,都有自己的局限,那么凡事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才是稳妥的处事方式。有了这份清醒的自我认知,学会理性判断的思维模式,可以让人们在挫折面前保持应有的冷静与理性;二是学习用积极的视角看问题。例如,积极赋义挫折和失败,发现挫折和失败的正向意义;主动向挫折学习,把每一次挫折当作增加个人抗挫力的机会。
第二,给予情感支持。首先要给予孩子安全的情绪出口。在挫折面前,孩子情绪低落是正常的,要鼓励孩子接受情绪并让它流动起来,说、读、看、写、唱以及做喜欢的事等都是安全的情绪宣泄方式,家长和老师要做孩子的倾听者。其次,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父母师友的关爱,能给孩子的心里注入温暖的源泉,给孩子提供勇气和力量去直面挫折。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增强人们应对挫折的韧性和心理弹性。父母平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孩子才不会轻易被外界风雨所击垮。就算遭遇重大挫折,他们也有能力进行自我修复。此外,学习调节情绪的心理方法。指导孩子学习情绪ABC理论,提升自我情绪调节能力。
第三,加强行为训练。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奏,以增加应对挫折的定力。日常
生活中,能保持规律有序生活节奏的人,其内心秩序通常也是稳定有序的。稳定的生活节奏,能让人在挫折面前迅速恢复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引导孩子专注于自己的“甜蜜区”,即多做自己擅长、喜欢和能做的事,以增强应对挫折的信心。
此外,鼓励孩子学会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和求助,进一步丰富他们应对挫折的资源;用正面管教取代简单惩戒,做到严格中又有关爱。对孩子来说,父母师长适度的批评和处罚是挫折,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校在批评和处罚孩子时,在言语和态度上多一些尊重和体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严格纪律背后的善意与关爱,从而减少因挫折带来的耻辱感和无助感,增加直面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在挫折教育这堂人生大课面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让孩子们明白并勇于接受自己的平凡和不完美。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积极提供情感陪伴,确保亲子关系和谐,让家庭成为孩子面对挫折时的避风港和加油站。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重大考试前后等挫折高发时段,开展挫折教育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应对挫折的预案和资源,帮助他们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作者系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
链接
ABC理论 让你的情绪“转负为正”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或情绪(C)不是由事情本身(A)诱发的,而是受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B)所影响。
A(事件)和B(看法)共同影响着C(结果)。正面积极的B(看法)能支持人们继续努力尝试,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和他人的支持;负面消极的B(看法),则会磨灭斗志,让人陷入情绪的死胡同里而不自知。
例如,发生作弊被抓这件事后,孩子们会选择极端行为还是继续前行(C),跟他们对作弊被抓这件事的看法(B)有关。认为“作弊被抓让自己丢尽颜面,没办法继续面对他人”的孩子,容易产生轻生的决定;认为“作弊被抓只是自己成长中犯下的一个错误,之后改正就行”的孩子,则能够继续前行。
心理学家认为,遇到困难时,只有把负面观点转为正面观点,才能成功渡过难关。学校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主观看法对行为的重要作用,教会他们辨别负面观念,并学会把看法转负为正,从而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
(徐辑)